EMS 即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的缩写,意思是电子制造服务。简单来说,就是指电子产品品牌拥有者将制造、采购、部分设计以及物流外包给生产厂商,是一种社会分工自然形成的商业模式。
比如,富士康就是全球 EMS 行业中的龙头,它承接了苹果公司在制造方面的大量业务外包,此外排名靠前的还有和硕、伟创力等公司。行业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 EMS 行业的总年产值大概在 4600 多亿美元左右。
光弘科技目前拥有 8000 多名员工,营收规模在 12-13 亿元,但在全球 EMS 行业中的占比还很小。不过在国内企业(台资、港资企业除外)排名中,光弘科技大概可以排到前三位。与光弘科技规模相当的企业还有深科技、比亚迪电子等中国企业。
相比海外EMS行业巨头,以光弘科技为代表中国企业的优势和劣势
在中国改革开放前,EMS 行业基本被欧美企业所垄断;改革开放后,全球电子行业开始向中国的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转移,中国业已成为全球电子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与消费中心,电子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,从而带动国内 EMS 行业规模持续扩大。
相比较国内外 EMS 企业,海外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,他们的产能、规模占据优势,但精细化管理往往是他们的弱点,在服务中小客户时,他们的服务会明显较慢。而以光弘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优点是决策迅速,精细化管理程度更高。
光弘科技应对策略
就在十年前,国内小型 EMS 企业数量还非常多,例如东莞,聚集着数万家电子制造企业。但在最近十年,EMS 行业经历大洗牌,大量不具备竞争力的小企业纷纷倒闭,但光弘则持续保持增长的势头。
比较直观的是手机行业,十年前遍地都是山寨机,但近几年手机品牌开始高度集中,国际品牌就是苹果、三星,国内品牌就是‘华米 OV’(华为、小米、OPPO、VIVO)。
现在整体手机市场增量不大,但是排名前列的企业还在增长,淘汰的是一些后面的企业,形成了马太效应。作为 EMS 企业,公司的策略就是“傍大款”,哪家公司领先,光弘科技就与谁合作。譬如公司第一大客户华为,自 2007 年起就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,跟随华为全球化扩张的趋势逐年扩大业务合作规模,持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。
通过华为严苛的合作商审核情况
光弘科技早在 2002 年-2003 年就已经与华为开始了接触,众所周知,华为对供应商的要求非常严格,由于公司当时的整体规模较小,华为暂时没有考虑与公司合作。但就在 2003 年,公司迎来一个关键客户——中兴通讯,为公司在通讯领域的 EMS 业务打开了局面,公司在逐渐增长的同时,也不断加大在硬件上的投入。到了 2007 年,光弘科技已经拥有 20 多条 SMT 流水线,此时公司再一次与华为接触,成功地切入了华为产业链。
事实上,第一次华为没有和公司合作的原因只有一个,就是公司的规模没有达到它的要求,但公司在生产质量、品质控制等要求上令华为刮目相看。在公司规模扩大后,与华为合作是顺理成章的事,10 年的合作一直到现在,双方的关系可以说越来越紧密。
现在来看,2007 年切入华为供应链对光弘科技来说正当其时,华为当时正处于消费电子业务爆发期,急需扩张 EMS 供应商。而现在华为的供应链已经非常完备,其他企业此时再想切入就非常困难。
双方未来的合作情况
未来的合作深化主要在两个方面:一是继续扩大在手机、平板等终端消费产品上的合作;二是在华为通讯设备领域加大合作力度。通讯设备是华为的核心业务之所在,华为也将成为5G设备的主要供应商。
从4G到5G时代的推进,公司的制造工艺难度情况
5G 的设备在零部件数量上会更为密集,制造难度更高,相当于加大了行业门槛。公司在过去多年已经积累了大量工艺专利,完全可以胜任 5G 产品的制造,在工艺、品质和技术上,可以说一点都不比富士康、伟创力这些企业差。相比之下,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也将被 5G 的高门槛淘汰出局。
公司在汽车电子行业的布局
通讯行业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,就在三四年前,公司也产生了业务多元化的战略考量。经过多次考察,发现在通讯行业之外增长速度最快的就是汽车电子。过去的燃油车基本不太需要电子相关的模块,主要都是机械部件。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,以及智能化的应用,电子设备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汽车领域,这也为公司的市场开拓带来机会。目前,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布局比较多的产品是行车记录仪、T-BOX 以及部分车载电子产品。两年前公司在浙江嘉兴设立了一个基地,希望以此作为公司的一个桥头堡,主攻工控类和汽车电子类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