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日本企业在上游材料领域占据优势,但却在下游手机市场上节节撤退。
8月22日,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报道,日本百年企业富士通正计划出售其手机业务,欲在今年9月进行首次招标,其价格可能达到数百亿日元(数亿美元)。
富士通在当天股市开盘后进行回应,称公司并未公布相关计划。但是在去年2月将手机部门分拆为独立公司时,富士通曾表态:“该业务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,不排除与其他公司进行联盟。”
若富士通完成出售,活跃在手机市场上的主要日系品牌将仅剩下三家,分别为索尼、夏普和京瓷。如今三大品牌都在进行自我革新,但仍阻碍重重。
硬件“减负”
根据调研机构IDC的数据,在2017年第一季度中,苹果占据了日本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,市占率高达48.4%,第二名至第五名依次为京瓷(11.5%)、夏普(10.4%)、索尼(7.9%)和富士通(7.4%)。
其中,富士通的市场集中在日本国内,其手机的销售模式主要是和日本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合作,即依靠运营商渠道进行销售。在人口不到1.5亿的日本,富士通曾在2011年达到约800万台的销量高峰,而2017年预计销量为310万台,不及当年一半。虹膜识别等生物技术、防尘防水都曾是富士通手机的特色,然而在智能机时代,富士通并未迅速把握节奏。
面对中美韩企业的竞争、公司内部机构的臃肿,富士通不得不对业务进行重组,利润下滑严重的硬件部门则首当其冲。在2015年,富士通就确定了集中资源发展IT服务业务的长期目标,随后将PC和手机业务独立运营,紧接着又出售了汽车导航系统。简而言之,富士通正在迅速剥离To C端的消费者业务。
在PC业务上,富士通已经在和联想集团谈判,在富士通看来,和联想的合作“迟早会有结果”。当下的手机业务尚未确定接盘者,按照富士通的想法,公司将停止生产手机,但试图保留少数股份,以保住其手机品牌。
目前,富士通有近6成的收入来自IT服务,绝大部分来自网络服务、系统支持服务、外包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服务。在日本,国内富士通的IT服务也是数一数二。在注册金融分析师Stephen Simpson看来,富士通目前正在解决此前IBM所面临的现实问题,PC业务、企业服务器、企业存储和半导体业务已经不能为公司带来高回报,并且阻碍了服务业务的盈利潜力。
确实,曾经的半导体和通信巨头富士通的规模正在缩小,2000年,公司曾达到5.4兆日元的销售额,2017年预计下滑到4.1兆日元。富士通改革的脚步正在加快,在给硬件做减法的同时,还拓展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安全系统等方向,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做准备。
封闭的市场
日本的手机市场特点鲜明,运营商占据主导地位,手机与SIM卡捆绑销售的模式也足见运营商的强势。 中国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:“日本的手机市场是一个封闭市场,和运营商捆绑紧密。富士通还能够在日本存活的关键原因也是因为依靠运营商,日系品牌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日本市场和东南亚市场。”
封闭的市场让众多日系品牌延续的同时,也成为向外部扩张的绊脚石。从功能机时代开始,富士通、NEC等制造巨头就和运营商共同研发产品,但是制造商在规格和销售上过度依赖运营商,导致了智能机时代日本手机品牌应对迟缓。
自2008年苹果手机进入日本市场以来,日本国产品牌份额就不断被蚕食。同时,中国的华为也向日本市场展开攻势,日系品牌的存在感愈发降低。2008年三菱电机退出手机市场、2012年东芝也宣布退出,2013年NEC和松下都决定撤退。
如今,富士通面临出售,只有索尼、夏普仍在拓展海外市场。其中,夏普已经被鸿海收购,今年宣布回归中国市场后面临着持久战。索尼在中国的销量仍在下滑,但是在欧美市场仍有品牌影响力。
而日本手机市场本身也增长乏力,根据日本调研机构MM総研公司的数据,2016年日本市场手机出货量为3600万台,同比减少了3%。缩小的手机市场以及封闭的市场环境,都减少了外企进入日本市场的动力。
但是,国际化扩张的企业依旧希望在日本市场占据份额,或者获得日本公司的研发能力。在富士通的潜在竞购者中,联想和鸿海颇受关注。
孙燕飚向记者分析道:“对于联想、鸿海等公司而言,收购富士通手机的最大益处是借此进入日本市场,能够和日本的运营商进行合作。联想收购摩托罗拉、鸿海收购诺基亚,两者均在海外有运营商定制手机的经验,如果收下富士通,则有利于顺利融入日本手机市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