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1日,在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,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称,中国芯片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,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横向来看,还处在全球半导体的中间地位,特别是按照中国的需求来看,还是有很多的瓶颈。
他说,手机中至少有射频芯片、机待芯片和存储芯片,计算机中主要是CPU,彩电里面的主芯片,中国一直做不了。
此外,中国的芯片进口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。2006年,中国的芯片进口就比石油稍微多一点。从2008年开始,连续10年,芯片都是中国第一大宗进口商品。
尽管业内都认为,芯片行业一定需要全球化,从全球分工来说,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可以去垄断和控制集成电路的全部的产业链条,从发展来看,通过更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,才有可能使这个领域发展的更快。但也不可否认,中国芯片产业之所以落后,的确存在一些不足。
董云庭分析称,一是基础不足,起步较晚;二是投入不足,虽有国家大基金,但是天女散花,每个项目平均不到20亿;三是人才不足,目前有30万从业人员,到2025年,需要继续增加50万;四是创新不足,受体制机制影响,国人的浮躁心态一直没有解决。
就科技人才来说,他提到,尤为重要的是,中国特别缺乏能够从事顶层设计的技术带头人;其次,既然这是一个全球化产业,中国特别缺乏实现国际化大市场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,因为集成电路行业不仅是创新研发的问题,还有市场的问题;第三,这个行业也特别缺乏能从事国际资本运作专业的人才;第四,除了专业研发人才以外,中国可能更缺的是跨界的人才。
此外,中国芯片产业的总体水平跟国际差距明显。
数据显示,2017年,中国出口了2000亿块芯片,金额660亿美元。进口了3770亿块,金额2601亿美元。中国进口芯片的均价为0.69美元,但是出口芯片的均价为0.33美元。这意味着,中国出口芯片的价值跟进口芯片的价值差太远,中国出口的多是低端,进口的多是中高端。只有充分认识这个差距开展国际合作,半导体产业才会发展的更快。
中国芯片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促进提升?
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王慧轩认为,一是国人不能头脑发热,中国和别人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,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意志力和恒心。二是,国家的产业政策要做到很好的协同,包括投资强度、投资集中度,对这个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等。
董云庭也提到,中国必须要有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,要在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发动机、精密仪器等核心领域进行攻艰克难。可以坦白说一句,“没有十年努力,中国可能走不到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前列。”
他建议,一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初期,必须由政府来主导,制定规划、确立战略、科学布局、制定政策;二是明确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集中点,发挥其带动产业链前后端的作用;三是加快提高产业投资主体、管理主体的集中度;四是创新驱动,要静下心来。
对于政府管理,他建议,要管理,但不能管理过度。否则,就会导致政出多门,效率低下。此外,还要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。“中国没有建立宽容机制,这可能是研究开发的大敌。爱迪生发明灯泡,做了一千多次的实验才成功,一个重大的项目怎么可能一两年里面成功呢?所以,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,短期行为,机会主义的做法。”